如何鉴定古玩(古玩鉴定培训学校)

邯郸古玩网 本文有1897个文字,大小约为9KB,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

在王先生眼里,艺术水准第一位,艺术品不分新老,不分时代。

凡是看见艺术水准不高的甭管年代月多老他都没有表情,不吭声。

如果他看上一件不错的,他标准的肯定语就是:“嘿,好”这么两个字。

如果若是特别打动人的、是不得了的绝品,则加两个字“嘿、嘿,真好!”若这件器物是古物则再加上一个断代,如“够元(代),够明(代)”。

古玩界历来有这样的说法:玩古玩没有不打眼的,没有不上当的。

可是这么多年来,在王先生看过的不计其数的器物中,还没有发现王先生看错东西上了当的事。

他的图书中著录了那么多藏品,在社会上出版发行了这么多年,也没听到有谁说某件东西整个儿是个“瞎活儿”。

透过物质的表面现象深入本质的“望气”境界,当然是古玩鉴赏的最高层次,绝非人人能做到,客观地说,是没有多少人能做到。

更准确地说,是没有几个人能真做到。


「收藏物语」 15 高手都用这招鉴定古董真伪


王先生能行,是因为底蕴深厚。

他从小涉猎中国文化,首先研究中国书法和绘画,气韵和精神在书法和绘画上的反映最为鲜明。

在此基础上,他又研究青铜器、漆器、佛像、造像、乐器、竹刻、家具,融会贯通,

捕捉到了这些器物间内在相应的联系和时代精神之间的关系,找到历史脉络,因此能站在高端,

不是着眼具象,而是放眼宏观,对各类艺术品和鉴定品加以审视判断,

透过器物的表象看到时代特质和艺术水准两个本质。


所以,从宏观而言鉴物,还得靠“望气”。

气韵和器型是时代的反映,人脱离不了时代的大背景,

只要你把握住时代气息,再有能力、再狡诡的造假者,也难以超越历史,完整复现当年的气韵。

“望气”之准,道理即在于此。


「收藏物语」 15 高手都用这招鉴定古董真伪


王先生评价艺术品,一看历史价值,二看艺术水准。

对不同门类不同品种的艺术品,有他自己的标准。

多年下来,我对王先生的评价标准渐渐有了体会,简介如下:

好画抓人,动人心魂,靠的是精神头。

他所谓的有“景儿”,就是画得生动有精神,当然单单如此解释“景儿”是不全面的。

“景儿”似抽象,实很具象,是整体的诠释,但又是核心,是一幅绘画在笔法、构图、色彩、题跋各个方面无可挑剔之后,

整体和谐统一而出现的效果,是最高阶段的审视,并不是忽略细节,而是所有细节到位后的综合表现。


“味儿”对于器物,王先生说好的东西要有“味儿”。

这个“味儿”在汉语里是一个非常微妙的词,什么东西一旦有了“味儿”,就意味着达到相当的成就和境界了,

如说一件家具“明味儿足”,是对这件家具最高的评价了。

“神”书法,王先生说好的书法作品应有“神”。

书法能够做到有神的太难了。

应当说明:能否有“神”与书体无关,并不是说只有草书才能有“神”,任何书体的书法写好了,都能有“神”。


「收藏物语」 15 高手都用这招鉴定古董真伪


他还谈到了对当今书法发展的一些看法,

他认为,一个人没下过苦功夫,书法不可能成事,更不可能成为书法家。

他提到书法家应具备的几个客观标准:

一个称得上书法家的人,应该能写好史上各体的书法,对历史上重要的名家名帖都能临摹到位,

在此基础上要有所创新,要创出完全属于自家风格的字体。

还有最后两点极其重要也更难:

对中国书法历史有精到的研究和贡献,例如启功先生解读了西晋陆机的平复帖,书法家必须有深厚的古文和文学功底,

有吟诗赋词的功夫,诗、词、对联、序文、跋文都能自己撰写,

不能像现在有的“书法家”,只会抄写历史上古人的东西。


能做到有“景儿”、有“味儿”、有“神”的艺术品,

不论类型,不论新旧,能存世到现在的,比例相当少。

玩艺术品的人经过时间的沉淀,慢慢了解深入,最后能看出有“景儿”、有“品”、有“味儿”,

实际上是判定艺术品好坏与否的最核心本质。

能到如此鉴赏境界,自然是要见过相当多的珍品。


「收藏物语」 15 高手都用这招鉴定古董真伪


如今拍卖会很多。

每到拍卖季节,不少收藏家都能收到很多本图录。

每年一个拍卖季能有几千上万件拍品,一大摞几十本图录,看都看不过来,

怎么从这么多的拍品中“刨出”东西,还不耽误太多时间,是一个难题。

「收藏物语」 15 高手都用这招鉴定古董真伪

王先生看图录的方式挺有意思。

20多年前,王先生就能接到海外如佳士得、苏富比等寄来的图录。

不像大多数人一页一页细看,王先生看图录就像魔术师洗扑克牌一样,从图录第一页起“唰、唰、唰”地直捊快过到最后一页,

反复两三遍,看一本图录加起来大概也用不了五分钟,

中间突然看到中意的便“啪”地一下按住,一定是一件不错的好东西,其速度就是如此之快。

好东西绝对跑不了,也用不着为破烂浪费时间,足以说明前文所写“一眼明”的鉴赏力之高、之深。

“神韵”一词,在古玉收藏界具有极高的使用频率。从形制来看,玉器将片形器,圆雕件的抽象、夸张、写实等艺术表现一一囊括。从纹饰来看,玉器将明喻、隐喻、修饰等意义运用各种碾琢方式有意识地表现,体现得酣畅至尽。无论是佩饰、挂件、把玩件还是摆件,其中的艺术元素均已深深地融入了每件具备器形纹饰物件的灵魂之中。这种带有崇拜、敬畏之意的图案线条最终升华为带有“神”韵的化象,成为了人们接受美学的一个新概念。这种古玉所具有的沧桑感,通常有经验的藏家将其视之为古玉鉴识的要旨或灵魂。一些老道的藏家,每每端详一件真赝未卜的玉器,如果最后得出的是“缺一口气”或“有一点味道”之类的结论。那么,这里所谓的“气”与“味道”,大致指的就是“神韵”了。这种气场中的气息升腾,需要感悟者在千万次的观察中得到点化而产生造诣。可见,如果要肯定或者否定一件古玉,没有比“神韵”两字更具有说服力的了。“神韵”在古玉的辨别和断代上,有时确实能够起到举足轻重的点化作用。

一个人如果在若干件真假器物中能够挑出保证真品的东西,那已经是不容易了。这说明这部分东西您是看得懂的,已经具备了相当好的眼力。至于挑拣遗漏的那部分真品并不是表达了您的欠缺,因为你已经具备了辨别真伪的眼力,那部分挑漏的东西中的真品是您新的学习和研究的开始。也就是说收藏爱好者在收藏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看懂什么藏什么,多看多听,多揣摩,切不可急功近利听别人瞎忽悠。在眼力的提升中,老师、圈子都很重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要多拜师纳百家之言,集众人智慧。要有分析、甄别和筛选的能力,要从逻辑的角度,自然法则的角度,更加贴近实际的角度来仔细观察、区别、判断器物的本质。切不可人云我云不加思考地全盘接受和采信,因为掏腰包的最终是您。些不切实际的鉴定极不可靠,藏友之间应该是平等的交流。三两朋友煮茶论玉才是提高眼力的好方法。古玩靠东西说话,不怕不识货, 就怕货比货,大家相互之间谈谈自己收藏的心得,静心而论,必有斩获。遇到人就让其鉴定,其实就是一种没有信心的表现,是对自己眼力的不相信,是没有把握的反映。但这种交流应该是在具有差不多的水平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种交流平台有高有低,怎么从低端的交流走向高端的平台呢?这就是一个不断积累和在否定中认识的过程,一个不断提高自己知识面的过程,钻牛角尖,求怪癖,贪大件,自以为是,都是提高眼力的大敌。可以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但决不能把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强加与他人之上。要和大家比较认可的,知识掌握高于自己的,品行可靠的一些人在一起,千万不要和那些古玩界的混混处在一起,那是害人害己的。

总之,眼力的提高靠什么,靠的是自我修养的提高,靠的是玉友之间的互进,靠的是在真东西前的称臣,靠的是自己正确的研判。


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邯郸古玩网仅在为您分享好文章,本文地址:https://www.handzap.cn/gwgj/42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