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香炉鉴定(冒险岛青铜香炉)

邯郸古玩网 本文有1039个文字,大小约为5KB,预计阅读时间3分钟

老铜香炉可以通过名款,材质,工艺,纹饰,包浆等5个方面来进行鉴别真假。

nbsp;老铜香炉是一种古代的青铜器雕塑作品,拥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在当代深受很多收藏家学者的亲睐,下面就给大家具体介绍一下老铜香炉的鉴别方法。

看名款:明清时期铜手炉的名款,主要是这几个名匠:“张鸣岐制”“潘凤祥制”“胡文明造”。字体是阴刻小篆体,真品字体,遒劲自然,圆滑洒脱,刻工显得游刃有余。仿品字体刻板,粗糙,僵呆,浅浮,疲软。

看材质:明清时期,名家制作的铜手炉,大多用的是材质纯净的水红铜和紫红铜。好的铜手炉,一定是好工制作,其纹饰工艺普通的铜材无法做成,只有好的材质,塑性才好。清代中晚期以后,许多铜炉都是仿造明代名炉,由于材质的限制,用的大多是黄铜和白铜,加上匠人的工艺水平低,所以清代中晚期以后仿造的铜炉,工艺粗糙,器形不规整。炉盖和炉身,结合不紧凑,间隙大。

看工艺:铜手炉制造工艺,集其它艺术品工艺于一身。有鎏金,镀银,镶嵌,雕刻,錾刻,错金错银,敲打,磨制等等。各道工序,都是手工制作完成,没有多年的制作经验和纯熟技巧,是无法做好。

看纹饰:珍稀难得的铜手炉,其纹饰也非常稀少。明代铜手炉的纹饰,主要体现在炉盖上,有花卉植物,也有几何图案,还有文字,纹饰精细,疏朗。明代铜手炉的纹饰,除了炉盖上流行,炉身上纹饰较少,人物山水和动物的纹饰也比清代少。清代铜手炉较流行满器纹饰,纹饰显得繁缛细密,除了流行花卉植物,几何图案,文字纹饰外,还较流行山水人物,瑞兽纹饰。

看包浆:明代铜手炉,由于材质是红铜和紫铜,所以几百年的使用后,其包浆颜色铮亮油光,泛紫红和红黄,漆黑色;清代铜手炉,材质用的是黄铜和白铜,其包浆显得干涩,没有油亮感。清代铜手炉包浆颜色,明显不是明代铜手炉材质的包浆。

青铜香炉鉴定

清朝遗留的文物非常多,清代铜香炉有哪些鉴定特征?

第一,铜质非常精细,而作假者不知其内加入金银等贵金属,不了解其比例,因此从铜质上能鉴别真伪,须看宣德炉底、足,露铜精者为真,粗劣者为假。

第二,真炉色泽蕴藏于内,映出黯淡奇光,灿烂自然、柔和;而伪者照于外表,非自然生成。

第三,真假宣德炉不管是圆形还是方型,也不管是陶耳,还是桥耳、半环耳,相同型者,轻浮者为假,浑厚古朴者为真。

第四,真宣德炉的款识有一、二、四、六字款,如“宣”、“宣德”、“宣德年制”或“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结构严谨,字体规整;而假宣德炉一般为“大明宣德年制”的六款,随意书者为多,字体不规整。

第五,鎏金或散鎏金宣德炉真者,金水很厚,呈黄中闪白色;假者,金水薄,不均匀,显轻浮。

历史沿革:

熏香的历史在中国由来已久,汉代著名的博山炉就是人们为熏香而设计的。熏香炉也叫香熏或者香炉,最初采用青铜为材料,汉代的博山炉就是青铜制成的。其实,熏香并不完全是古代文人生活中的点缀,它还有熏香衣物、消除疲劳以及驱散蚊虫等作用。

汉代以后,香炉的材质逐渐丰富起来。宋代出现了瓷制的博山炉,但是它禁不住香粉的烧烤,很快就变成了文人的把玩之物。诸如此类,以后出现的玉质香炉、翡翠香炉等等,也都是一种用来陈设或者把玩的观赏品。与实用器相比,陈设器的价值也许更高。

明代宣德皇帝在位时,为满足玩赏香炉的嗜好,责成宫廷御匠参照皇府内藏的定、汝、官、哥、均等名窑瓷器的款式,以及《宣和博古图录》、《考古图》等史籍,设计和监制香炉。

为保证香炉的质量,工艺师挑选了金、银等几十种贵重金属,与红铜一起经过十多次的精心铸炼,成品后的铜香炉色泽晶莹而温润,宣德炉的铸造成功,开了后世铜炉的先河,在很长一段历史中,宣德炉成为铜香炉的通称。

宣德三年利用这批红铜开炉共铸造出了三千座香炉,以后再也没有出品,这些宣德炉都深藏禁宫之内,普通百姓只能知其名而未见其形。经过数百年的风风雨雨,真正宣德三年铸造的铜香炉极为罕见。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铜香炉


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邯郸古玩网仅在为您分享好文章,本文地址:https://www.handzap.cn/gwsc/43069.html